新華網(wǎng)蘇州7月5日電
在此間出席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部門助理總干事布什納奇·穆尼爾5日在這里表示,全世界遺產保護工作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通力合作,是保護世界遺產、應對挑戰(zhàn)的根本途徑。
目前,世界遺產項目分布極不平衡,幾乎
一半的項目分布在歐洲。同時,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遺產地由于戰(zhàn)爭或其他人為因素,遭受到嚴重破壞。面對這些問題,布什納奇說:“許多不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由于資金和經驗技術匱乏,無力申報世界遺產項目并對境內的遺產給予妥善的保護!
他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公約的宗旨是促進各國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合作,為合理保護和恢復全人類共同的遺產做出積極的貢獻。
本著這一宗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護世界遺產提供了一系列國際援助。援助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預備性援助,幫助成員國制定遺產名錄,準備命名文件,制定保護方案;人員培訓,提高在遺產地工作的技術和管理人員素質,幫助他們完善遺產管理和維護體系;技術合作,援派專家小組、提供物資援助;緊急援助,修復由于人為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破壞。
布什納奇介紹,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遺產地已經從國際經濟和技術援助中獲益,其中埃及努比亞遺址的遷移是發(fā)展中國家尋求國際社會援助,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成功范例。
。玻笆兰o60年代,埃及政府計劃在尼羅河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阿斯旺水壩,但這將使體現(xiàn)數(shù)千年前宗教建筑藝術的努比亞古代遺址被河水淹沒。接到埃及的求救報告,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各國發(fā)出拯救努比亞的呼吁,51個國家作出了反應。從1960年到1980年,各國的專家們進行了40多次大規(guī)模挽救古跡活動。22座廟宇經過測定方位和計算,拆散后轉移到安全地帶組裝復原,努比亞遺址得以保全。
此外,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大佛寺、古巴的哈瓦那舊城、摩洛哥的非斯城以及尼泊爾的加德滿都谷地等遺產地的保護和修繕,都是國際援助與合作的典范。
“是國際援助與合作讓這些面臨威脅的遺產地重獲新生。這是保護全人類共同遺產、應對各種挑戰(zhàn)的根本途徑!
布什納奇說。(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