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的“蘇丹紅”事件余音未了,讓國人揪心的日用品安全問題接踵而至:印度發(fā)現含有液體石蠟油的強生嬰兒用品對嬰兒有害,美國科學家發(fā)現立頓速溶茶氟化物含量超標。這些在中國市場上同樣暢銷的洋品牌自然引起國內消費者的高度關注。不料,我們的某些“權威機構”卻迅速作出了與此針鋒相對的結論:
這些產品在中國沒有問題。
國內國外兩種結論截然相反,誰是誰非?較真的新華社記者經過調查發(fā)現,我們的這些“權威機構”所作出的結論實在過于草率和不負責任。如我國頒布的《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每升飲用水中含氟量不得超過1毫克,而立頓速溶茶的氟化物超標6.5倍。也就是說,立頓速溶茶的氟化物不僅超過了美國的標準,也超過了咱們中國的標準。我國農業(yè)部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測中心卻拿出一份農業(yè)部2003年的茶葉行業(yè)標準站出來為立頓茶“昭雪”,檢測標準就已偷換了概念,結論還能有什么說服力?
此次洋品牌頻遭危機,著實讓我們某些“權威機構”處境尷尬。首先,這些品牌暴露的問題都是國外權威機構或專家率先發(fā)現,我們的權威機構在國內為何沒有發(fā)現?是工作疏忽還是對洋品牌的信任度太高?其次,這些洋品牌在國外東窗事發(fā)后,我們的“權威機構”顯得雷厲風行,但所作所為卻又令人費解。比如“蘇丹紅”事件一發(fā)生,我們的“權威機構”未調查清楚就匆匆宣布國內沒有發(fā)現。當各地接二連三地冒出“蘇丹紅”后,這些當初信誓旦旦的部門卻又不吱聲了。事到如今,查處的程度如何、多少含量對人體有害、吃了“蘇丹紅”食品有何補救方法等等,老百姓關注的焦點問題根本聽不到應有的回答。當初拍胸脯的“權威機構”跑哪兒去了?
尤為荒唐的是,我們某些“權威機構”
似乎認定國外的權威機構和專家技不如咱,大有一番推翻人家鑒定結論的架勢,動輒幫助洋商家出面澄清,可又拿不出過硬的科學依據,讓消費者感到是在聽任商家擺布,成了商家的“傳聲筒”和“化妝師”。結果,與其說是某些洋品牌遭遇“滑鐵盧”,倒不如說是我們的“權威機構”大大丟了丑。
其實,我們一些“權威機構”不權威,甚至假借權威之名謀私的問題已經不在個別。記者就曾經親歷過某地村民因不堪工廠污染而將環(huán)保檢測人員圍住,要他們把被檢測報告說成“合格”的一桶污水喝下去的情形。浙江某地最近還發(fā)生過同一起傷亡事故得出6份不同鑒定報告的怪事。這些所謂的“權威機構”和“專家”,欺騙的是善良的老百姓。長此以往,他們在群眾心里還會價值幾何?如果把群眾的信任度當成撈取私利的砝碼,這樣的“權威機構”還是閉嘴為好。(完)(記者慎海雄)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