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認為印尼仍處在地震危險中;最新的研究成果更真實地揭示出那場特大地震的基本特征
去年圣誕節(jié)后的第二天,驚世地震海嘯席卷南亞。正所謂禍不單行,僅僅過了三個月,一場強烈地震再次襲擊印尼。復活節(jié)后的第二天,當地時間2005年3月28日深夜,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又發(fā)生8.7級強震。
如
果不是這場新的特大地震接踵而至,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或許已經漸漸淡忘了南亞地震海嘯。但對各國科學家來說,研究工作才剛剛開始。
利用高頻信號
“12·26”地震海嘯以后,很多科學家扼腕嘆息:如果能夠早些建立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tǒng),災難帶來的損失可能會小得多。
毫無疑問,如果有完善的海嘯預警系統(tǒng),將會挽救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不過,即使南亞各國有著防患于未然的明智,早已建立起海嘯預警系統(tǒng),恐怕也難以在“12·26”地震那天完全發(fā)揮作用,準確地預測出海嘯肆虐的范圍和程度。
多數的海嘯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準確預測海嘯離不開三個基本的地震參數:震級、破裂長度和持續(xù)時間。然而,由于時間上的原因,科學家們當初未能十分準確地認清那場特大地震的真實面目。
“12·26”地震發(fā)生的當天,有科學家對地震波進行分析的結果表明,地震的破裂長度約為400公里。但不少科學家對這一結果表示懷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的倪四道教授是懷疑者之一。3月31日,他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兩位同行在英國《自然》雜志發(fā)表論文稱,“12·26”地震的持續(xù)時間超過500秒,破裂長度超過1200公里。
據倪四道介紹,計算地震破裂長度的傳統(tǒng)方法是利用較低頻率(小于0.5赫茲)的地震P波信號來反演地震的過程,這也是科學家們計算“12·26”地震時采用的方法。不過,對9級以上的特大地震,較低頻率的P波信號會被其他信號所掩蓋,傳統(tǒng)方法就不奏效了,他們轉而采用地震的高頻P波信號(大于2赫茲),最終得到了正確的結果。
《自然》雜志的審稿人認為,“這篇文章的研究內容極為重要,提出的算法干凈利落,能夠確定蘇門答臘地震破裂結束的位置。成果的快速發(fā)表將大大促進其他科學家理解地震發(fā)生的過程,避免因采用不當的初步的地震參數而帶來的無效努力!
在同一期《自然》雜志上,美國西北大學的塞思·斯坦(SethStein)教授等人也發(fā)表了一篇關于“12·26”地震的論文。文中提出,那場地震的震級并非人們先前認為的里氏9.0級,而是里氏9.3級。震級表示由震源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的大小,震級之間的關系是對數關系,9.3級與9.0級之間的能量差別是2.5倍。也就是說,“12·26”地震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大地震,僅次于1960年的9.5級智利地震,而且它超過500秒的持續(xù)時間甚至比后者的340秒長了許多。
同樣地,斯坦等人與倪四道等人不謀而合,也得出了“12·26”地震破裂長度超過1200公里的結果。他們由此宣稱,關于“12·26”地震破裂長度的爭論可以結束了。
一般說來,某個斷層一旦破裂,其能量基本上得到釋放,在近期再次發(fā)生地震悲劇的幾率非常小。既然“12·26”地震的破裂長度超過1200公里,而不是先前認為的400公里,這就意味著從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附近海域直到緬甸南部超過1200公里的斷層近期不會再引發(fā)令人聞之色變的地震和海嘯。倪四道說:“至少在幾十年之內,(蘇門答臘島)北邊的老百姓可以安心了。”
“預測”連串地震
北邊沒有危險了,并不等于南邊也沒有危險。
“3·28”地震發(fā)生在巽他海溝(Sunda Trench)斷層,印尼蘇門答臘島以南的尼亞斯島一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英國阿爾斯特大學約翰·麥克洛斯基(John McCloskey)教授的心情應該比較復雜。
早在3月17日,麥克洛斯基就和同事在《自然》發(fā)表論文稱,印尼蘇門答臘島區(qū)域的另外兩個斷層處在地震危險之中。其中一個是巽他海溝,緊接“12·26”地震的斷層,自蘇門答臘島北部海域往南延伸約50公里;另一個是蘇門答臘斷層(Sumatra Fault),位于蘇門答臘島的“心臟”,綿延約300公里,止于亞齊省首府班達亞齊市的下部。
麥克洛斯基等人的研究表明,“12·26”地震造成以上兩個斷層的造成地質應力增大,巽他海溝的應力增加到5巴(1巴約等于1個大氣壓),蘇門答臘斷層的應力增加到了9巴。也就是說,這兩個斷層發(fā)生地震的危險增加了。
“地震喜歡在同一區(qū)域和同一時間段里面扎堆”,麥克洛斯基說,“例如,1999年在土耳其伊茲米特發(fā)生的7.4級地震,很可能是約50公里區(qū)域內近2巴的應力增加所引發(fā)的。而伊茲米特地震反過來又在僅僅三個月之后引發(fā)了迪茲杰的7.1級地震”。又如,加州理工學院的克里·希(KerrySieh)教授也舉例說,20世紀的10次大地震有7次發(fā)生在1950年至1965年之間,其中有5次發(fā)生在北太平洋邊緣。
麥克洛斯基等人的論文發(fā)表了還不到兩個星期,巽他海溝果然發(fā)生了強烈地震。麥克洛斯基沒有去預測地震發(fā)生的時間,但他準確地預測到了地震發(fā)生的地點。
目前,地震學家們已經可以利用模型去推測某個地區(qū)可能發(fā)生地震,但預測地震發(fā)生的時間仍然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倪四道說:“我對這個區(qū)域發(fā)生地震并不感到奇怪,奇怪的是僅僅過了3個月地震就來了!
既然巽他海溝地震的預言已經得到應驗,麥克洛斯基等人提到的另一個斷層———蘇門答臘斷層———是不是也會發(fā)生地震呢?巽他海溝發(fā)生的地震是不是又加大了這種危險性呢?麥克洛斯基說,“12·26”地震影響到蘇門答臘斷層長約300公里的地帶,而“3·28”地震將影響范圍擴大到了約600公里。歷史上,蘇門答臘斷層曾經引發(fā)過7級至7.5級的地震。
“盡管這樣的震級比去年12月的9.3級地震或最近的8.7級地震小得多,但陸地上發(fā)生七點幾級地震已經足以給建筑物和居民帶來毀滅性的破壞。”麥克洛斯基說。當然,有一點是不用擔心的:蘇門答臘斷層不是位于海底,自然也就沒有引發(fā)海嘯的可能性。
不過,麥克洛斯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出言謹慎,避免使用“預測”這個詞匯。他說:“我們并不是說另一場地震一定會發(fā)生,我們不是在預測地震。有位記者稱其為熱點地區(qū),我覺得這樣的形容比較貼切。這是一個地震危險性增加了的熱點地區(qū)!
這僅僅是開頭
印尼亞齊省首府班達亞齊是南亞地震海嘯中受災最慘重的城市。印尼政府和國際援助機構正投入巨資進行重建工作。不幸的是,班達亞齊剛好靠近蘇門答臘斷層的北端。
因此,麥克洛斯基說,在重建班達亞齊的時候,印尼政府最好多聽取工程師們關于建筑物設計與抗震的意見!3·28”地震中,尼亞斯島上一些傳統(tǒng)建筑保存完好,一些兩層的現(xiàn)代混凝土建筑損壞卻最為嚴重,顯然這些建筑物沒有遵循相應的建筑規(guī)范。保證建筑物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國加州,7.7級的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已經比較小了。
此外,麥克洛斯基強調,最近這次地震沒有引發(fā)大的海嘯,并不等于這個人口稠密的區(qū)域不再需要海嘯預警系統(tǒng)。他在論文中的確提到過蘇門答臘斷層不會在班達亞齊引發(fā)海嘯,但是,從蘇門答臘島到爪哇島附近的海底,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斷層,仍然存在爆發(fā)地震海嘯的可能。
倪四道等人的工作,恰恰可以為海嘯預警系統(tǒng)提供幫助。據倪四道介紹,“12·26”地震發(fā)生半小時后波及到印度尼西亞的島嶼,一個多小時和數小時后分別到達斯里蘭卡、泰國等地。而他們找到的算法可以在地震發(fā)生后的25分鐘內確定地震的破裂長度和持續(xù)時間等基本參數,為通用海嘯模擬程序提供關鍵的數據,從而提供早期海嘯預警,避免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當然,麥克洛斯基也好,倪四道也好,他們的研究都只是開了一個頭,搶了一個先。這次震驚世界的巨大地震已經成為國際地震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接下來的日子,還會有更多的研究成果發(fā)表,南亞地震海嘯的面目會更真實、更準確地呈現(xiàn)出來。
特大地震引起的海嘯:預警流程
1.檢測與地震開始相對應P波信號;
2.當我們確認與地震結束對應的P波到達后,分析P波長度與方位角的關系;
3.確定破裂長度,確定破裂持續(xù)時間,并給出大概的震級(半分鐘內完成);
4.將來把這三個數據送給海嘯模擬程序,給出海嘯的早期預警(1-2分鐘)。(李虎軍/文 倪四道 供圖)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