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彭水原全國人大代表馮國良修建豪華活人墓,輿論不出意料地嘩然,幾乎是眾口一詞地譴責。我查閱了一下新浪網(wǎng)的相關網(wǎng)友評論,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其中有人刻毒地提議:把馮國良埋進去,不就不是活人墓了嘛。對于這一提議,附和者似乎不少。
這種冷酷的口吻純粹屬于感情用事,暫時不去管它。但民政部
門已經(jīng)嚴肅地指出,馮的做法嚴重違反了殯葬管理辦法,因此,這一活人墓將會被堅決地拆除。
當然,人們可以追問:活人墓因為什么違反了相關管理規(guī)定?還是因為墳墓占地面積超標?是因為修建活人墓?是因為墓室建筑過于奢華?或者是因為修建墳墓本身?究竟是哪一條違法,具有相當不同的含義。
因為馮的家鄉(xiāng)屬于鄉(xiāng)村,根據(jù)相關法規(guī)中的例外條款,是可以修建墳墓的。而究竟是人死后修建墳墓,還是在世時就修建活人墓,恐怕只是個習俗問題。馮的說法是,修建活人墓正是當?shù)仫L俗,類似的活人墓還有很多。同樣地,假如修建墳墓本身并不違法,修建活人墓是當?shù)仫L俗,則墓室是豪華,還是簡樸,似乎完全是個人自由選擇的問題。
總之,這三條都跟法規(guī)無關,而大致屬于道德與習俗的范圍。民政部門也說得很清楚,判定其違法的唯一依據(jù),就是墳墓占地超標。馮國良修建的活人墓占地面積約40平方米。對此,下面的提醒或許不是多余的:管理部門只可責令其退出超標部分,而無權拆除墳墓。政府保護私人財產(chǎn),而陰宅似乎也應當屬于私人財產(chǎn)范圍。
盡管馮國良的違法之處只在墓地占地面積超標,但輿論的反應卻熱烈得出奇。這也許是因為,它觸及了現(xiàn)代人的一種“禁忌”:都這個年月了,在現(xiàn)代中國,竟然還有此等迷信!然而,恰恰是這種禁忌,使得大多數(shù)批評,屬于說者諄諄,而聽者藐藐,大致上屬于雞同鴨講。
人們可能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我們的社會,至少在某些領域,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復興。比如,傳統(tǒng)的喪葬禮儀就有復興的跡象,而且,這種跡象早在20年前就出現(xiàn)了。我記得相當清楚,上世紀80年代中期,媒體就曾經(jīng)以強烈的批評口吻報道過南方某些地方修建豪華墳墓的新聞。
這樣的復興,可能是正常的。在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松動之后,人們會本能地回復其傳統(tǒng)。但是,很不幸,經(jīng)過斷裂的傳統(tǒng),在復興的時候,往往是表現(xiàn)為一種扭曲的形態(tài)。習俗本身并非全部都是可取的。民眾往往會陷入一種錯誤的想象之中,被鎖入一種不恰當?shù)牧曀住H绻曀滓S持其正常的形態(tài),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就需要精英的批評。比如在古代,民間也常常有厚葬之俗,而大多數(shù)賢明的儒者,都不贊成這種習俗,他們也會從事移風易俗的事業(yè),試圖將人民的習俗導入理性的軌道。而在傳統(tǒng)斷裂的時期,這種精英的引導不復存在,留存于民眾記憶中的,只能是草根層面上的傳統(tǒng)。
事實上,它所遇到的,只是精英的反對。具有批評能力的人們并不熟悉那些習俗,也不熟悉其背后的宗教因素和情感。同時,那些人士也不熟悉古代通情達理的先哲就這個問題的理性討論,比如根據(jù)傳統(tǒng)的禮儀和哲學,活人墓是否恰當、能否得到承認等。
人們不僅不熟悉這套禮儀及其背后的宗教和情感依據(jù),而且根本就不承認其存在的正當性。它在知識分子關于殯葬習俗的討論及政府制定相關法規(guī)、政策的過程中,根本就不構成理據(jù)。于是,面對種種以扭曲形態(tài)復興的傳統(tǒng)禮俗,人們只能訴諸另一套話語、哲學和規(guī)范,比如說這種活人墓是迷信,說它影響了政府的形象等等。
然而,這樣的理由,在民眾看來,完全是不相干的。因為,在民眾行為背后,是另一套支持性觀念,乃是正在復興或者逐漸表現(xiàn)出來的傳統(tǒng)的話語和哲學。這種觀念和哲學有其自身的邏輯和情感支撐。只有一種“內(nèi)在的”批評,才能夠進入民眾的心中,促使其改進風俗——也就是說,用信奉那種禮俗的民眾所能理解、接受的理由進行批評。假如你的理論根本就不承認那種風俗的正當性,完全是蔑視、反對那種風俗的,則你以這種理論來批評那種風俗,當然無助于這種風俗之改善。
這就是啟蒙之后中國社會所面臨的一種話語錯位。知識分子使用一套話語觀念,據(jù)此,看到傳統(tǒng)禮俗的復興,他們有點緊張不安,甚至憤怒,提出了強硬的批評。政府也根據(jù)這套話語制定法律,規(guī)范以至取締正在復興的傳統(tǒng)禮俗。然而,因為這些批評和限制缺乏對于傳統(tǒng)禮俗的同情和理解,因而,也就無法真正地引導民眾移風易俗。精英和國家放棄了自己的正當職能,只能使正在復興的傳統(tǒng)禮俗以粗鄙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憤怒的批評,似乎并不足以代替道德和知識上的擔當。
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