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菲,一個性格內向,從不服輸的女孩,在她人生第23個夏季來到之際,從北京乘飛機前往英國,進入牛津大學深造。
鄧菲的父親鄧祥林、母親魏云燕都是內蒙古電二建的普通職工。就是這樣一個工人家庭,培養(yǎng)出了一個牛津學子。5月16日,鄧菲的父親接受了筆
者的采訪。鄧菲是北京大學歷史系2004屆畢業(yè)生,2004年5月中旬,正在北大讀書的她收到英國牛津大學寄來的破格錄取通知書,進行為期4年的碩博連讀,主攻專業(yè)為藝術史。得知這一消息后,鄧菲的父母激動的熱淚盈眶。
1982年鄧祥林夫婦在包頭一電廠的建筑工地施工,就在這一年,鄧菲在電廠的工棚里誕生了。當時工地的條件很艱苦,三四十人同住在一個集體宿舍里,叔叔阿姨們都疼愛地叫她“工棚娃娃”。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她的童年和所有的電建工人子女一樣,從小隨父母奔波于各施工工地,經歷了不少艱難困苦,在工地上嘈雜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她今日的成功,靠的是刻苦學習和父母正確的教育方法。據鄧菲的父親介紹,鄧菲從小就是一個愛學習、能吃苦的孩子。而父母對她的期望也只是長大后考一所好大學。在鄧菲兩歲時,父母便開始對她進行早期教育,由于父母都是初中文化水平,對如何教育孩子并不在行,于是他們便查閱相關的書籍雜志,注重培養(yǎng)女兒的興趣愛好。后來,他們發(fā)現女兒喜愛畫畫,并很有藝術天賦,就讓她在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畫畫和小提琴,由于小提琴老師在女兒5年級時調走了,小提琴也就沒有接著往下學,畫畫一直學到初三。鄧菲父母常年在外,一家三口常常身處三地,她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小學6年級時鄧菲從豐鎮(zhèn)電廠轉到呼市電力小學。這一年她參加了呼市少年兒童詩畫大賽,她的色彩作品榮獲一等獎。鄧菲的初中是在呼市十四中度過的,她初一便讀完了四大名著,初二時,她的作文刊登于《少年報》并榮獲全國作文大賽二等獎。
1997年,鄧菲以十四中年級第3名的成績考入呼市二中。高一那年,她看到北大的宣傳畫報,就是從那時起,她把自己的奮斗目標定為北大。高中期間,鄧祥林夫婦很注意女兒青春期的心理指導,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夫婦倆也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以身作則,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2000年,鄧菲如愿考上北大。大一時,由于英語水平低于班級其他同學鄧菲曾自卑過,在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幫助下,她制定了學習趕超目標。還參加了新東方英語培訓班,短短半學期,她的英語有了長足進步。由于北大在國內的特殊地位和優(yōu)勢,大部分畢業(yè)生都選擇攻讀碩士或博士,大一下學期,鄧菲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出國留學深造。大二上學期,她就通過了國家英語六級考試,大三時她獨立進行了藝術論文研究,導師及系領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結合自己的綜合能力和所學專業(yè),鄧菲把目標定為英國牛津大學。隨后便開始了緊張準備,同時,她參加了托?荚嚭虶RE(美英大學各類研究生院要求申請者所必須具備的一個考試成績,也是教授對申請者是否授予獎學金所依據的重要標準),并以出色的成績和表現一舉通過。
鄧菲的父親說,為了供養(yǎng)女兒上學,家里這些年一直省吃儉用,親戚朋友給予了很大幫助,最讓他們感動的是公司經理武斌將自治區(qū)勞動模范的1000元獎金捐給鄧菲。據鄧祥林介紹,目前,她女兒在主攻藝術史的同時,準備涉足更多領域,以便開闊視野,接受更多世界前沿的藝術思想,為自己將來回國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