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一戶自主經營的農業(yè)生產中,政府工作的重點應該在哪里?膠州市的做法是:從指揮生產的田間地頭退出,集中精力財力辦好那些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向農民提供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農技良種推廣、市場流通建設等三大服務。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
在膠州市膠東鎮(zhèn)北部碧溝河沿岸,一株株,一行行排列整齊的速生楊,郁郁蔥蔥,隨風搖曳。筆者了解到碧溝河治理項目經過一個多月的鏖戰(zhàn)已順利竣工,此項工程可增加灌溉面積1.8萬畝,僅此一項年可增加糧食產量246萬公斤,農民可直接增收172萬元。這是今年膠州市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縮影。
農業(yè)基礎設施是農業(yè)發(fā)展的基礎,膠州市歷來十分重視。據統計,今年以來,膠州市18個鎮(zhèn)處計劃實施實事工程197件,竣工108件,累計投資6000多萬元,對田、水、林、路進行綜合治理。今年共新建平塘14座,新打大口井15眼,機井4眼;鋪設地下管道3000米,維修防滲渠2000米;新修、維修橋涵88座,新建攔河壩1座,提水站1座;新上節(jié)水灌溉工程3處。新增灌溉面積4.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4萬畝,新增除澇面積0.4萬畝;新增節(jié)水灌溉面積2.9萬畝,年節(jié)水量87萬立方米。增加農田林網防護面積5.4萬畝,開挖樹穴32.47萬穴,植樹32.47萬株,涂白37萬株。已新修、維修生產路及鄉(xiāng)村路104條230.2公里,疏通隔離溝109.9公里。
提高農業(yè)科技水平,發(fā)展高效農業(yè)生產
在膠西鎮(zhèn)宋戈莊,村民崔永好興奮地告訴筆者:“我們一家7畝地全部采用一年三季種植模式,一年下來總計收入21800元,是以前種糧的6倍!笨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膠州市農科人員通過精心研究,多年試種,終于摸索出一套“春土豆、夏白菜、秋土豆”一年三季的種植模式。在膠西等地推廣種植面積近萬畝,由于錯開上市高峰,蔬菜價格較高,農民腰包鼓了很多。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種地選好種,一壟頂兩壟!蓖茝V應用良種,特別是馬鈴薯、大白菜、羊角椒等膠州市傳統優(yōu)勢特色蔬菜,是提高產量、質量的關鍵。因此,膠州市引進了抗旱、抗病性較強的抗災糧食和蔬菜新品種,如“魯麥21抗旱”小麥,“981”、“農大108”、“魯單50”、“丹玉13”等抗旱玉米;從山東農科院引進具有脫毒強、病害輕、產量高、長勢強等優(yōu)點的荷蘭七號薯種;抗病毒、霜霉病、軟腐病的“87-114”、“改良青雜3號”大白菜等。目前,膠州市糧食、蔬菜良種推廣率達到95%以上,產量獲得大大提高,單全市10多萬畝馬鈴薯靠引進良種就減損、增收200多萬元。
完善市場流通服務,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以前沒有協會,合同只能通過中介來簽訂,利潤損失很大。現在好了,村民有了蔬菜協會后,上個月一家青島公司來收購大白菜,價錢比市場貴了1角不說,合同還預定到了明年。今年大白菜總的賣量預計是去年的2倍多!蹦z州市蔬菜協會會長趙義榮如是說。
一家一戶小生產如何適應市場經濟一直是農民的也是政府的心病。為此,膠州市努力完善市場流通服務體系,拓展流通渠道,扶持農副產品專業(yè)批發(fā)市場做大做強,積極培育農業(yè)協會,大力發(fā)展經紀人代理、網上交易等方式。在蔬菜種植示范區(qū)建設了苑戈莊蔬菜批發(fā)市場、沙梁馬鈴薯批發(fā)市場、膠東大椒城等,經營品種有各種蔬菜、白菜、土豆、大椒干、花生、大豆、油料等,市場占地面積1500多畝,交易量200多萬噸,交易額近16億。采取“農戶+協會+企業(yè)(營銷大戶)”的形式,目前,膠州共注冊農產品協會49個,經民政局備案的有13家,較好地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了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有力地帶動了農民增收。
今年10月,膠州又提出從2006年開始總投資2340萬元對大沽河、膠萊河、墨水河、洋河、膠河“五河”流域實行專項補貼,實現種植標準化、瓜菜良種化、發(fā)展規(guī)模化、營銷市場化“四化”要求。至2008年,“五河”流域新發(fā)展13萬畝優(yōu)質高效蔬菜種植示范區(qū),實現全市蔬菜總產量超過200萬噸,農民畝均增收1800元。
梁學勇 趙法文 葉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