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寧馨 ????年僅7歲的小學生,就已經做上了知名雜志的漫畫專欄作者,每月可拿到至少2000元的稿費!而在幾年前,她還是一名患有自閉癥的小姑娘。昨日,記者在水果湖二小見到了該校一(4)班學生張寧馨。 ????“留守兒童”患上自閉癥 ????張寧馨一家本是黃石人,父母都是媒體從業(yè)人員。媽媽劉慧芳介紹,3歲前,女兒非?;顫娍蓯邸?006年,她和丈夫一起到上海發(fā)展,將孩子留在老家讓奶奶帶著。 ????本來以為到上海工作,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環(huán)境,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 ????2008年春節(jié),夫妻倆從上?;丶摇:⒆拥谋憩F讓她崩潰了:本來天真活潑的小姑娘,躲在桌子角落里,驚恐地看著爸爸媽媽。 ????劉慧芳流淚了,這還是那個離家打工前無憂無慮的女兒嗎?不到3歲的她就能背唐詩、講英文,而現在四歲半卻退步到連1到10都數不清楚。在外打工才一年半,女兒就世故得像個成人,每天只能抱著爸爸寄回的雜志入睡,她能在千萬個漢字中找到爸爸的署名,對著爸爸的名字親了又親,卻不敢在電話中說一句 “媽媽我想你”。 ????和丈夫商量后,劉慧芳做出了一項重要決定:辭掉在上海年薪18萬元的工作,和丈夫一起回家發(fā)展。他們決定用自己的行動,挽救女兒。2008年3月,一家人從黃石搬到武漢,丈夫在武漢一家雜志社找到一份編輯的工作,劉慧芳則當起了全職媽媽,全心照顧孩子。 ????7歲女兒成雜志專欄漫畫作者 ????女兒喜歡畫畫,尤其喜歡漫畫。 ????劉慧芳說,2008年他們到武漢時,住在老公單位分的職工宿舍內。每天孩子放學回來,都喜歡在墻上涂鴉,并留下許多手印。為讓“作品”更具有藝術性。他們鼓勵孩子在手印周圍添加一些東西,變成一個個娃娃。 ????時間一長,夫妻倆又有一個想法:讓孩子學畫指印畫。這種畫作其實很早就有,但是如果用孩子的視覺,畫一些指印漫畫,應該很有意思。 ????指印漫畫,其實就是先用手指指紋畫一個基礎,然后再用畫筆等勾勒出漫畫來。劉慧芳解釋說,女兒對指印漫畫很感興趣。女兒畫圖,她就在一旁給女兒的畫作配文字,母女倆配合非常默契。 ????2010年元旦,孩子的首幅指印漫畫在武漢一家報紙上發(fā)表。接下來一年里,母女倆的作品越來越多,涉及的內容都是家里日常生活趣事。2011年元旦,《知音》集團旗下漫畫雜志《漫客星期天》專門給張寧馨開辟了作品專欄,每月刊發(fā)11幅指印漫畫作品,每幅100元稿費。 ????劉慧芳介紹,加上這個稿費,以及將要出版的漫畫單行本的版權費,女兒每月最少可拿到2000元。目前,母女倆正在合作畫一本名叫《爆笑弟子規(guī)》的書,內容是用孩子的視覺,用漫畫的方式,解讀《弟子規(guī)》。合作的模式還是老樣子:女兒負責畫畫,媽媽負責配文,爸爸則負責“跑市場”。 ????對于女兒的未來,劉慧芳說還是要以畫畫為主,但也不會“揠苗助長”,順其自然最好。夫妻倆對孩子很寬松,作業(yè)錯了就錯了,只要她快樂就好。 ????細心母親的“寶貝計劃” ????為了讓女兒走出自閉,劉慧芳制定了自己的“寶貝計劃”:讓女兒充分感受到自信。她經常帶女兒上街派發(fā)傳單、賣報紙;每個夜晚和周末,她們一起讀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和《三國演義》、一千零一夜、唐詩三百首、成語故事、格林童話;效仿蒲松齡,讓女兒在廣場上和小朋友們講故事、表演話劇。 ????有一次,劉慧芳給女兒請了一位教葫蘆絲的老師,他們一起到廣場上吹奏,其他很多小朋友走過來,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女兒。孩子在這種眼光里,充分找到了自信。 ????在培養(yǎng)女兒的過程中,劉慧芳合作出版了一本書《有種職業(yè)叫媽媽》。在該書的自序里,她寫道:“對女兒在幼兒園的表現,我最關心的不是她的學習和飲食,而是‘今天,她笑了嗎’。” ????兩年來,劉慧芳見證著孩子一點一滴的成績,教她畫畫,陪她做手工,游戲、學習,送她去學舞蹈、彈鋼琴、學書法。孩子在母親的感染下,笑容越來越甜,話也越來越多。 ????去年9月,劉慧芳送女兒到水果湖二小上學。孩子在第一天就在日記里寫:“我想當班長”?,F在,她雖然不是班長,但卻有一個“重要的崗位”:圖書管理員。每天負責關教室門、關暖氣、監(jiān)督同學們是否損壞圖書等。 ????幾年里,劉慧芳和女兒一起用手指作畫,共同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手印畫四格漫畫。6歲的女兒成為中國年齡最小的漫畫作者。 ????【點評】 ????用劉慧芳自己的話說,中國很多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喜歡遵循約定俗成的東西。天空一定要是藍的,云朵一定要是白的。殊不知,這樣其實是在抹殺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張寧馨在畫畫的時候,總會把蝴蝶畫得比花朵還大,問其原因,答曰“我畫的是蝴蝶仙子”,然后小姑娘還會自己編出一個故事來。玩猜成語游戲時,媽媽總是猜不出,因為孩子說的很多成語是自編的。 ????這就是創(chuàng)造力,我們目前的教育最需要的東西。 文/記者 翁曉波 實習生 駱佳佳 |
上一篇:奧運寶寶扎堆入園 幼兒園倍感壓力
下一篇:貝克漢姆首次確認 第四個孩子將是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