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遇“3·15”信任危機后,3月22日麥當勞北京三里屯店悄然重業(yè)。記者在其店外看到用易拉寶張貼的道歉信,“對于我們給您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請您接受我們誠摯的道歉。” 在中央電視臺“3·15”晚會節(jié)目中,麥當勞三里屯店被揭露雞翅超過保溫期后不被取出、甜品派以舊充新,以及食材掉地上不加處理繼續(xù)備用等。 節(jié)目播出后,麥當勞通過微博致歉,表示將對這個個別事件進行調查,以行動向消費者道歉。 在央視“3·15”晚會曝光的,除了麥當勞,還有家喻戶曉的超市巨無霸家樂福。洋品牌又一次集體在中國遭遇信任危機。 衣食住行:洋品牌商品問題增多 最近網上流行這樣一則笑話。問:把大象裝進西門子冰箱總共分幾步?答:100步。第一步,把冰箱門打開;第二步,把大象裝進去;第三步,關上冰箱門;第四步,關上冰箱門;第五步,關上冰箱門……因為冰箱門關不上! 因為關不上的冰箱門,較真的老羅培訓創(chuàng)始人羅永浩上演了“怒砸西門子冰箱”的行為藝術。 2011年9月27日,羅永浩在博客上發(fā)帖說:“西門子冰箱剛買就覺得設計不良:拿完東西隨手把門甩上,10次有9次都會自動彈開。用了那么多冰箱,從來沒見過這么爛的。后來被迫養(yǎng)成了小心關門并且關門后反復確認的習慣,基本上就是財務人員用保險柜的用法?!?/p> 近500個跟帖中,很多網友反映家里的西門子冰箱跟羅的情況幾乎一樣。有網友說,“為了冰箱關門的事,被老媽罵了無數次,現在關冰箱門有強迫癥了。” 湖北武漢的一位女士反映說,她家的西門子冰箱同樣存在關不上門的情況,反映給售后,售后免費給裝了個閉門器,可之后又出現冷藏室積水問題。 羅永浩覺得西門子公司回避問題,2011年11月20日,羅永浩等幾名消費者到西門子大廈前用鐵錘砸爛了三臺質量有問題的冰箱。 2011年12月20號,羅永浩召開“西門子冰箱門門交流會”,邀請現場媒體及觀眾再次上演“砸冰箱秀”,現場砸壞冰箱十余臺。 從媒體公開報道的新聞事件可以看出:經過幾十年發(fā)展,洋品牌的質量問題充斥各行各業(yè),遍布衣食住行。 2011年8月上旬,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共對5625批貨物實施抽樣檢測,抽檢率為49.5%,不合格超過3100批,不合格率達55.8%。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口岸年進口服裝3萬余批,進口金額占我國進口服裝總額的40%以上。作為重要的進口服裝口岸,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自2005年起就對進口服裝實施了摸底調查和監(jiān)督抽查工作。進口服裝的不合格率一直高居20%以上。 2011年9月初,知名打假人士王海爆料,耐克一款籃球鞋在中國大陸售價為1299元,而在美國售價為125美元。另外,在美國銷售的同款鞋有兩個zoom氣墊,在中國銷售的卻只有1個氣墊。當年9月9日,耐克承認對該款球鞋宣傳錯誤,向消費者表示歉意,并將作出相應賠償。 2010年初,豐田汽車“踏板門”事件轟動一時。豐田董事長豐田章男專程來北京向中國消費者道歉。 據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2012年2月20日公布的消息,法拉利瑪莎拉蒂汽車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代表瑪莎拉蒂公司向國家質檢總局遞交了召回報告,因后尾燈缺陷,召回部分進口2008~2010年款瑪莎拉蒂(Maserati)汽車。據該公司統計,在中國大陸地區(qū)共涉及222輛。 商通服務:洋品牌褪去光環(huán) 不光洋品牌的產品出現問題,在一些不以生產為主的為主“洋品牌”,比如商品流通和服務行業(yè),洋品牌也逐漸褪去光環(huán)。 中國社科院2011年11月發(fā)布《中國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稱,課題組分別調研了中國境內的國企、民企、外企的百強企業(yè)。結果顯示,在被選中評價的300家企業(yè)中,按百分制考評,有26家企業(yè)得分是0分甚至是負分。這26家企業(yè)中,外資企業(yè)占了大頭,共有19家。其中,阿迪達斯、戴姆勒·克萊斯勒、可口可樂等均“榜上有名”。 2011年1月,家樂福被曝光涉嫌價格欺詐,國家發(fā)改委價檢司介紹,家樂福在一些城市的部分超市存在虛構原價、低價招徠顧客高價結算、不履行價格承諾、誤導性價格標示等多種價格欺詐行為。國家發(fā)改委責成相關地方價格主管部門依法予以嚴肅處理,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或無法計算違法所得的,最高處以50萬元的罰款。 關于洋品牌涉嫌侵權,還出現了更加復雜的案例,隱蔽用工就是一種。 成都的李美榮告訴記者,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成都思睿商貿公司派其在家樂福紅牌樓店從事某牛肉促銷工作。但家樂福卻拒絕支付李美榮工資和提成。 2011年5月李上訴成都市勞動局仲裁委,要求家樂福支付工資及提成。家樂福庭辯稱,是思睿商貿公司租用家樂福專柜,家樂福與李美榮無勞動關系,故不支付報酬。 該案代理律師卿又萍告訴記者,他長期關注家樂福用工侵權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各地家樂福很普遍。供應商提供促銷員,供應商承擔用工責任。家樂福這種用工模式稱為勞務派遣。 卿又萍說,“家樂福勞務派遣實質是隱蔽用工?!眲趧张汕苍谖覈鴦趧雍贤ㄉ系亩x是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蓪嶋H上,家樂福長期性崗位也使用成本更低的勞務派遣工。 卿又萍說:“這樣的案件中,權益受害者通常無法勝訴,因為法官包括有一些勞動法方面的學者都認為,這屬于勞動派遣,不應當追究。” 但家樂福這種用工模式在法國遭到巨額的罰款。 據法國媒體報道,在法國家樂福以及其他連鎖超市中調查發(fā)現,工人們雖然在超市中工作,卻由供貨商或勞動力中介機構來支付工資。最終,包括家樂福在內的超市、供應廠商以及勞動中介機構,都被定罪并處以相應罰金。 卿又萍對記者說,李女士的遭遇絕對不是個例,在北京其實也存在這種情況。因懷孕而被北京方莊家樂福辭退的促銷員盛玉就因勞務派遣問題而與家樂福對簿公堂。 部分洋品牌在中國利潤變薄 洋品牌在中國曾是高質量、高價格的代名詞,如今為什么光環(huán)不再? 北京大學企業(yè)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杜燁告訴記者,洋品牌的個案不能代表外企整體質量下滑,只能說質量問題比原先多一些。 杜燁分析,隨著競爭對手的增加,中國品牌商的崛起,洋品牌的利潤變薄,漸漸失去了高利潤的生存環(huán)境。沒有了高利潤,想要跟人競爭,在一個法制尚需健全的環(huán)境里,自然會不擇手段降低質量來提高利潤。 中外資企業(yè)的不平等待遇,地方政府對外企的“優(yōu)待”,讓外企不誠信的違法成本很低。為追求最高利潤偷工減料也在所難免。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私營企業(yè)研究中心研究員蔣澤中告訴記者,這也暴露出了國外企業(yè)和洋品牌對中國的雙重標準問題。 外企對發(fā)達國家輸出的產品是一個標準,對發(fā)展中國家卻是另一個標準。外企解釋為參考本土標準和消費國的實際,其實就是降低了產品的標準,因為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標準是低于發(fā)達國家標準的。 蔣澤中說,外企實行雙重標準對消費者來說十分不公平。標準不統一,就意味著,我們的消費者享受不到與發(fā)達國家同等的待遇。 明知道它歧視中國消費者,有什么辦法嗎? 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事務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北京市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邱寶昌告訴記者,中國標準低于國際標準,洋品牌采取的是雙重標準,即便洋品牌的低標準屢屢出問題,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只要它不違反法律,誰也沒辦法。 蔣澤中說,從消費者個人來說,中國消費者對洋品牌的消費偏好,也縱容了洋品牌降低標準,屢屢做出一些損害中國消費者權益的事情。 不過,比起國內一些企業(yè),外企更注重誠信。因為外企生存環(huán)境比國內民企要好,它可以賺取高利潤。在能夠賺取高利潤的時候,企業(yè)心態(tài)相對好,不會很急功近利。 有專家指出,洋品牌從“超國民待遇”開始變成“普通國民待遇”,與中國自有品牌同臺競爭,中國消費者應破除迷信,理性消費。 要杜絕洋品牌問題,蔣澤中提出,國家提高相關標準,同時也要改變我國對待外企和洋品牌一貫寬松政策,不給外洋品牌降低標準的借口;相關部門加大查處力度,對違法的外企和洋品牌要加大處罰力度,使得它們擔負起應有的責任。 洋品牌屢屢出問題被請下神壇,對國內企業(yè)是一個搶占市場的好機會。蔣澤中說,競爭中,如果國內企業(yè)更注重提高產品的質量,對消費者也是一個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