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安徽檢查指導淮河防汛抗洪工作。這是溫家寶在王家壩鎮(zhèn)和諧村郎樓莊臺70多歲的王文生家聊家常。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記者蔡敏、楊玉華、詹婷婷)水患頻繁的淮河流域眼下正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時期?;春痈闪魍跫覊嗡灰欢瘸渚€一米左右,是否開閘泄洪外界曾高度關注。然而記者遍訪王家壩鎮(zhèn),這里的人們卻是那樣坦然,一邊打捆 ????王家壩蒙洼蓄洪區(qū)歷經15次蓄洪,舍小為大感動著中國。溫家寶總理日前在安徽檢查防汛抗洪工作時指出,長期的抗洪斗爭形成了“王家壩精神”,這就是舍小家、為大家的顧全大局精神,就是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自強不息精神,就是軍民團結、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濟精神,就是尊重規(guī)律、綜合防治的科學治水精神。 ????“關鍵時候就是要舍小顧大,我這點莊稼又算啥呢?” ????7月22日晚,淮河干流首次洪峰經過王家壩,洪峰水位達28.45米,超過警戒水位近一米。當天中午,記者走進與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休戚相關的蒙洼蓄洪區(qū)時,村民們不慌不忙地在打理著自家田地,有的在除草,有的在采摘毛豆。 ????記者沿著一條長長的水泥路來到了劉郢莊臺。莊臺這個不太為人所熟知的詞匯,指的是淮河流域特有的一種為防洪而建造的“小島”。在行蓄洪區(qū)內,通過人工壘起一些臺基,或以天然形成的高地為基座,再將村莊建于其上,就成了莊臺。大大小小的莊臺,就像一個個獨立的自然村。像劉郢莊臺這樣的莊臺,在蒙洼蓄洪區(qū)內有136個。 ????“今年這水不算啥,淮河年年發(fā)水,只不過有大有小?!保罚稓q的劉克義祖上幾代都住在淮河岸邊,老漢經歷了此前的15次蓄洪,在他空蕩蕩的家里,除了必要的農具,家當很少。 ????在老人心里,開閘蓄洪已經習以為常。他告訴記者,蓄洪的時候就是莊稼沒了讓他覺得“心疼”?!安贿^,為了上下游的安全,這點苦咱愿意吃?!崩蠞h平靜地說。 ????丈夫在外打工的汪流勤家中養(yǎng)了十多只雞,還種了幾畝蔬菜?!熬退阏娴男詈椋涍^政府這些年的投入,如今我們這里(莊臺)墊到30多米高,淹不到的,而且水電照常用著,不用搬家?!蓖袅髑谡f,“到時候,解放軍也會用小船給我們送吃的用的,這些對俺家來說足夠了?!?/p> ????記者在王家壩閘附近還遇到了正在巡堤的王家壩村村民們。年近五十的王幺三說:“這么多年了,一有情況,村干部一組織,大家都自覺來巡堤了。這都是為了鄉(xiāng)親們的安全,誰都不含糊?!?/p> ????王幺三還告訴記者,自己阻止了想來巡堤的老父親。“他早些年身體比較硬朗就經常主動來,現在都快七十歲了,可不能讓他累著?!蓖蹒廴f,“不過,我兒子快18了,等再過兩年,就打算讓他來啦?!?/p> ????據阜南縣水務局局長許和貴介紹,王家壩水位達到警戒線以后,蒙洼一線民工上堤,按照每公里上工10-20人的要求,蒙洼95公里圈堤共上堤干部群眾2360人。 ????“國家要管的地方太多,我們不能躺在政府懷抱里等米下鍋” ????盡管飽受水患之苦,但王家壩人并沒有怨天尤人,也沒坐等救濟,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尋求化解洪水災害的出路。走水路、發(fā)水財、“反彈琵琶”念水經,這是蒙洼蓄洪區(qū)百姓中間流傳的一句順口溜。說的正是蓄洪區(qū)百姓化解洪水危機,大力種植喜水的杞柳,走柳編產業(yè)之路的故事。 ????走進郜臺鄉(xiāng)劉店村,沿路是一排排漂亮的樓房,家家戶戶都在忙著編織柳編產品?!靶詈閰^(qū)內生長的杞柳,經咱編織后就能漂洋過海賺大錢?!贝迕駛冮_心地說。 ????“劉店村找準柳編這條致富路,也是歷經曲折。我們曾試著種植大棚蔬菜等,但由于易澇易淹,都無功而返。杞柳生性喜水,在家就可從事編織,而且市場前景好?!贝逯鴦⒕S忠說,“從開始幾名干部帶頭示范,到全村家家戶戶搞柳編,用了將近10年時間。如今僅此一項,村民人均年收入就達2000元?!?/p> ????記者了解到,目前,以蒙洼行蓄洪區(qū)為代表的阜南縣已逐漸形成近10萬人的柳編生產經營產業(yè),柳編工藝品已發(fā)展到數十個系列數萬個品種,被廣泛用于日常生活、商品包裝、家庭裝飾、藝術觀賞等各個方面,產品90%以上直接或間接出口,遠銷北美、西歐、東亞、東南亞及港、澳、臺等6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年營業(yè)收入超過10億元。 ????除了柳編,阜南縣政府還和蓄洪區(qū)的百姓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地發(fā)展了板鴨、毛豆、蘆蒿等多種產業(yè),并注冊了“王家壩”、“蒙洼”等商標,謀求品牌化發(fā)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阜南縣農委還積極調整產業(yè)結構,大力推廣一麥一稻的種植結構,期望通過秋季旱稻種植,提高單產水平和農民收入。 ????劉郢莊臺67歲的張洪才老人見證了自己和周圍幾代人的“洪水生活”,他告訴記者,這些年縣鄉(xiāng)政府帶領大伙想了許多辦法,村民們自己也是發(fā)揮所能,出去打工或搞特色農業(yè)生產,生活越來越好。 ????“國家要管的地方太多了,我們雖然受災,但也不能總躺在政府的懷抱里等米下鍋。你看,鄉(xiāng)親們憑著自己努力蓋起了新房,用上了自來水和沼氣,這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頭啊?!睆埡椴鸥袊@道。 ????“尊重自然,科學治水,才能真正安居樂業(yè)” ????盡管不遠處淮河洪水滔滔,60歲的方國政卻坐在自家院里安心地和老伙伴們聊著天。自從四年前在王家壩保莊圩安下家后,方老漢和周圍一起從淮河行洪道及河灘地上遷出的農民就再也沒有為洪水而發(fā)愁過。 ????“再也不用因為蓄洪搬來搬去了。這才是真正的安居樂業(yè)!”方老漢高興地贊嘆道。 ????近年來,在迎戰(zhàn)洪水的過程中,“人水爭地”矛盾突出的王家壩已較少“嚴防死守”,而是尊重規(guī)律,把“人與自然的和諧”放在了第一位。蒙洼蓄洪區(qū)克服土地資源緊缺、財力單薄等困難,在國家的支持下,以鄉(xiāng)鎮(zhèn)為中心規(guī)劃興建了4個大規(guī)模的保莊圩,總面積近5平方公里,將2萬多名阻水的居民遷出,實現了“人退水進”。同時修整和加固了136個四周有石頭護坡的莊臺,原來居住在洼地的老百姓幾乎全都安置到了安全地帶?,F在蒙洼蓄洪區(qū)啟用時,再也不用臨時轉移群眾。 ????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也讓王家壩人在與洪水戰(zhàn)斗的過程中,越來越占據主動?!埃吩拢玻比眨玻皶r,王家壩第一次洪峰水位28.45米,相應流量4280立方米每秒……”淮河干流王家壩水文站在幾分鐘內就將這一重要信息傳輸到國家防總、安徽省防指,在連軸轉地干了多天后,水文站的工作人員們暫時松了口氣。 ????王家壩水文站站長李守會告訴記者,過去的王家壩水文站,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設施簡陋,1988年前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路。水位、雨量靠人工看管,報汛靠的是電報、對講機,測流靠的是小木船、流速儀,測一次流要花五六個小時。 ????而如今,雨情、水位信息實現了自動測報、自動傳輸,再不用專門派人24小時看守了。“我們用水位遙測自動采集系統(tǒng)實時監(jiān)測水位,每6分鐘得到一次最新的數據?!崩钍貢f,“測流量也用上了走航式ADCP多普勒剖面流速儀。這些設備讓我們的工作比以前時效更高、數據更準,也保證了測驗人員的人身安全!”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防辦負責人徐英三介紹說,包括王家壩在內的整個淮河流域,新技術為防洪增添了力量。據介紹,淮河流域已經建起5000多個監(jiān)測站,監(jiān)測系統(tǒng)采集信息完全由短波自動監(jiān)測完成,然后通過網絡發(fā)回淮委。目前淮河上空基本形成了衛(wèi)星、雷達監(jiān)測系統(tǒng),可以全天候監(jiān)測雨層的分布和強度,為防汛科學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