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小學里“名師”扎堆,而薄弱小學里的“名師”卻難見蹤影;對于許多薄弱小學來說,即使盼來了一位“名師”,因為檔案關系沒跟來,“名師”也很難在這些弱校扎下根……這種困擾教育界多年的難題將在四方區(qū)終結,昨天記者從四方區(qū)教體局了解到,今年新學期開學,區(qū)內160名“名師”將帶著各自“檔案關系”進行校際交流。隨著大量“名師”從熱點校走進薄弱校,由于優(yōu)秀師資過多集中而帶來的熱點學校擇校熱現象,也將得到
帶著檔案走“名師”弱校扎根
“今年全區(qū)36所中小學進行了骨干教師交流,教師人數達到了160人。 ”四方區(qū)教體局組織人事科科長孫建立告訴記者,與普通名師交流學習不同,這批名師要帶著“檔案關系”一起調動,進行“扎根式”教學,人事科并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交流年限,以保證名師交流學習的“能量”最大化地發(fā)揮出來。據了解,四方區(qū)交流的教師共分為四種類型:一種是獲得過省市級榮譽稱號的教師,例如省優(yōu)秀教師、市教學能收、班主任等,如果一所學校達到五名教師以上,必須派出一人交流;第二種是在同一所學校工作年滿15年的教師,學校要按照20%的比例進行交流;第三種是回避親屬關系;第四種是學校、老師各填報志愿,進行雙向選擇。
從去年開始,四方區(qū)骨干教師交流開始改革,要求教師帶著關系調動,剛開展時個別教師有抵觸情緒,但是交流一年后各方面反應效果非常好。一方面“名師”發(fā)揮的空間更加廣闊,在新的環(huán)境當起學科帶頭人,不斷深入探索教學模式;另一方面,長期在同一所學校教學的老師流動起來,他們到了新環(huán)境更具活力。四方區(qū)語文老師王靜怡是交流的“名師”之一,原來在平安路第二小學任教的她先后獲得過市青年教師專業(yè)人才、四方區(qū)教學能手、優(yōu)秀輔導員等稱號,今年6月份送走畢業(yè)班后就主動申請新學期到鞍山路小學工作。采訪時,王靜怡笑著說,鞍山路小學外來務工子女的比率占到了70%,面對生源地不同的孩子,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會更加全面深入。
7名體育老師帶著“絕活”走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骨干教師交流中,四方區(qū)要求七所初中各交流一名體育老師,以保證各校幾名體育老師拿手的體育項目全面?!拔覀儗W校缺排球、乒乓球、游泳項目有特長的體育老師,今年區(qū)里雪中送炭就交流來了一名老師。”50中校長楊芳告訴記者,現在中學體育老師技術全面非常重要,要求一名體育老師樣樣全能不大可能,但是必須保證全校體育老師不出現技術“短板”。楊芳介紹說,今年中考的體育考試選考項目抽中了足球,如果學校缺少足球技術特長的老師,明顯會影響學生們的中考體育成績,更重要的是,耽誤學生體育項目的全面發(fā)展。
近幾年來,四方區(qū)教體局始終把推進校園“陽光體育”工作當成重頭戲,重點推出了 “1+1+1”陽光體育全覆蓋模式,做到了每一名學生人手一件器材、學校每個班級有一項特色運動,每所學校都有絕活拿出手,而體育老師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據了解,相比小學,初中的科目比較多,如果不規(guī)定某一學科的教師交流,可能會造成這一學科老師出現扎堆、或師資力量薄弱的現象出現,因此,四方區(qū)教體局每年特規(guī)定某一特殊學科老師的定向交流。
教育均衡四方區(qū)邁出一大步
四方區(qū)英語老師劉青曾獲得過“齊魯名師”的榮譽稱號,近兩年她先后到區(qū)內四所小學進行交流學習。她告訴記者,“名師”交流學習不僅僅會讓80后、90后的年輕老師盡快熟悉教學,更重要是的是,青島作為一個有著明顯移民城市色彩的城市,各校生源有所不同,“名師”交流有助于均衡教育資源,還能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啟發(fā)教學新模式。劉青介紹說,她先后到過幾所外來務工子女比重較大的學校,發(fā)現學校生源不同,按照同一種教學模式開展的路子根本行不通,尤其是英語教學,城市孩子和外來務工子女相比,無論是英語底子,還是在家庭教育上都有所不同,于是,她和老師們一起探索,歸納了低年級英語輔導的17個問題,高年級200個問題,和英語一竅不通的家長們近距離溝通。
說起最近幾年來四方區(qū)一直推行的“名師”交流,四方區(qū)教體局局長司文稱今年幅度最大、人數最多,涉及到全區(qū)36所中小學。 “一個名師可以影響一所學校,一個名校長就可以改變一所學校。 ”司文告訴記者,“名師”交流只是四方區(qū)探索教育均衡發(fā)展的第一步,今年同時還啟動了教育管理干部交流,20位熱點學校的中層以上干部被交流到了相對較弱的學校,接下來還將嘗試進行“名校長”交流。